主题
- #幸福
- #自戀型人格
- #散文
- #人際關係
- #善良的人
撰写: 2024-05-04
撰写: 2024-05-04 11:22
經常會遇到強調『善良』這種美德的人。善良從小就被視為理想的行為,也是獲得愛與認可的必要美德之一。但一年復一年,我越來越懷疑,善良的行為是否真的能讓我感到真正的幸福。
「好就好。」
除了善良之外,『好就好』這句話也經常被使用。我也常常抱持著這種想法,忍耐著不愉快的事情。但是真的『好就好』嗎?說『好就好』的人,究竟是從誰的角度來定義『好』呢?我雖然相信因果報應,但偶爾也會陷入『好』是否真的『好』的迷惘之中。
《那個人為什麼不道歉?》的作者尹書嵐作家表示,雖然在不同的環境中表現形式會有所不同,但惡人對周圍人造成傷害的方式並沒有太大的差異。
我行我素、雙重標準的態度,以及對於明顯的謊言也毫不猶豫、若無其事地說出口,還有每當出現問題時,反而聲稱自己是受害者等等,這些都是我們所稱的惡人,也就是自戀型人格、精神病態者、反社會人格者的共通特徵。只是程度上的差異而已,他們傷害人的方式有著極大的相似之處。
-《那個人為什麼不道歉?》,尹書嵐,봄에
無論喜歡與否,我們在生活中都會遇到擁有這些特徵的人。因此,我們自然而然地意識到『好就好』並非總是正確的,也不一定能保證善良就能帶來幸福。進一步地,我們也了解到,惡人在處於不利地位時,如何扭曲善良和『好就好』這句話的意義。
戴紅貝雷帽的女孩照鏡子(1921)_保羅·斯塔爾(美國,1883-1953)
「善良地生活真的會幸福嗎?」
這是一個根據情況而異的複雜問題。善良並不一定能帶來幸福,有時為了維護自己的權利和原則,即使犧牲善良也是必要的。最終,重要的是為了誰,對誰善良地生活。
评论0